“又醒了!” 凌晨兩點,很多家長抱著哭鬧的寶寶滿心崩潰,第一反應(yīng)就是 “是不是缺鈣了?” 其實,寶寶夜醒哭鬧的背后,藏著不少容易被忽略的原因,盲目補鈣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
- 原因 1:睡眠周期 “搗亂”,不是真的 “醒透了” 寶寶的睡眠周期比成人短,40-60 分鐘就會經(jīng)歷一次淺睡眠。淺睡眠時,他們可能會翻身、哼唧、甚至短暫睜眼,這是正?,F(xiàn)象。但如果家長立刻抱起來哄、喂奶,反而會打斷睡眠周期,讓寶寶養(yǎng)成 “依賴干預(yù)才能入睡” 的習(xí)慣,導(dǎo)致頻繁夜醒。
- 原因 2:腸胃不舒服,小肚子在 “抗議” 睡前吃得太飽、太餓,或者喝了太多奶,都可能讓寶寶腸胃負擔(dān)重。比如睡前喂完奶沒拍嗝,胃里的空氣會讓寶寶脹氣、反酸;或者輔食里加了不易消化的食物,夜間腸胃蠕動慢,寶寶會因為腹脹哭鬧。另外,1 歲內(nèi)寶寶可能有腸絞痛,傍晚到凌晨更容易發(fā)作,表現(xiàn)為突然哭鬧、蹬腿。

- 原因 3:環(huán)境 “不對勁”,寶寶沒安全感 寶寶對環(huán)境變化很敏感。室溫太高(超過 24℃)或太低(低于 20℃)、被子太厚壓得不舒服、房間里有突然的聲音(比如窗外的車聲、家人走路的動靜),都可能讓他們從睡眠中驚醒。還有些寶寶依賴 “安撫物”,比如熟悉的小毯子、安撫奶嘴,一旦找不到,也會通過哭鬧尋找。
- 原因 4:情緒沒 “消化”,白天刺激太滿 白天帶寶寶去了新地方、見了很多陌生人,或者玩得太興奮,寶寶的小腦袋來不及 “處理” 這些情緒,晚上就可能通過哭鬧釋放。比如白天去游樂場玩了很久,睡前又沒做好 “平靜過渡”,寶寶入睡后大腦還處于活躍狀態(tài),容易頻繁夜醒、甚至做 “小噩夢”。
其實,寶寶夜醒哭鬧不是 “故意搗亂”,而是在傳遞需求。家長可以先觀察寶寶的狀態(tài):有沒有蹬腿、抓肚子(可能腸胃不適),有沒有出汗、踢被子(可能環(huán)境不適),白天是不是太興奮。找到具體原因再調(diào)整,比盲目補鈣、頻繁哄抱更有效,慢慢就能幫寶寶養(yǎng)成安穩(wěn)的睡眠習(xí)慣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