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 瀏覽
我們常聽到兩種看似矛盾的說法:“千金難買老來瘦”和“微胖的老人更長壽”。這常常讓老年朋友和家人們感到困惑:到底哪個才是對的?
事實上,現(xiàn)代老年醫(yī)學和營養(yǎng)學已經(jīng)給出了更科學的答案:對于老年人,過度追求“瘦”或放任“胖”都可能有害,關鍵在于保持“健康的體重”和“優(yōu)質(zhì)的肌肉”。
“老來瘦”的陷阱:當心“肌肉減少癥”



傳統(tǒng)的“老來瘦”觀念,本意是避免肥胖帶來的“三高”等疾病。但如果瘦得不科學,可能會掉入一個更隱蔽的健康陷阱——肌肉減少癥(簡稱“肌少癥”)。
什么是肌少癥?

它是指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(zhì)量、力量和功能下降。這不僅僅是“沒力氣”,而是一種疾病。
危害極大

跌倒骨折風險飆升:肌肉無力,平衡能力差,極易跌倒導致骨折,其中髖部骨折甚至被稱為“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”。
代謝能力下降:肌肉是消耗血糖的主力軍。肌肉流失會導致糖代謝異常,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。
免疫力下降:蛋白質(zhì)儲備不足,削弱免疫系統(tǒng),更易感染。
虛弱無力:甚至可能導致自主生活能力喪失。
所以,如果老年人的“瘦”是源于肌肉和骨量的流失,而脂肪并沒減少,這種“瘦”是非常危險的,被稱為 “不健康的體重丟失”。
“微胖”的優(yōu)勢:關鍵在于“營養(yǎng)儲備”




多項大規(guī)模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老年人群中,體重指數(shù)(BMI)處于 “超重”范圍(24-27.9) 的人,有時反而顯示出更低的死亡風險。這就是“肥胖悖論”在老年人中的體現(xiàn)。這里的“微胖”優(yōu)勢主要體現(xiàn)在:
能量儲備

老年人難免會遭遇急性疾病(如手術(shù)、感染)。此時,適量的脂肪和營養(yǎng)儲備可以作為“本錢”,幫助身體渡過難關,促進康復。
但是,必須澄清一個關鍵點:這種“微胖”的保護作用,是建立在肌肉量充足、身體功能良好的基礎之上的。如果只是單純的脂肪堆積,即“胖而不壯”,那么肥胖帶來的心血管疾病、關節(jié)負擔等風險依然存在
金標準:不看胖瘦,看什么?




對于老年人,體重秤上的數(shù)字(公斤)和簡單的BMI指數(shù)已不是最可靠的指標。我們應該更關注以下三點:
體重穩(wěn)定,非刻意增減

如果沒有主動減肥,在1個月內(nèi)體重下降超過5%(例如60公斤的老人瘦了3公斤),或6個月內(nèi)下降超過10%,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,必須及時就醫(yī)排查原因(如腫瘤、消化吸收障礙等)。
腰圍不超標,拒絕腹型肥胖

無論體重如何,腰圍都是核心指標。腹部脂肪是內(nèi)臟脂肪的“指示器”,與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密切相關。
標準:男性腰圍 < 90厘米,女性腰圍 < 85厘米。
如何實現(xiàn)“增肌不增脂”的健康體重?




老年人的體重管理目標不是減肥,而是 “存肌肉,去脂肪”。
營養(yǎng)是基石:蛋白質(zhì)要吃夠

足量優(yōu)質(zhì)蛋白: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蛋白質(zhì)(一般建議每公斤體重1.0-1.5克)。將蛋白質(zhì)均勻分配到三餐中。
推薦食物:雞蛋、牛奶、酸奶、魚肉、蝦、雞胸肉、豆腐、豆?jié){等。
補充維生素D:維生素D對肌肉功能和鈣吸收至關重要。多曬太陽,并在醫(yī)生指導下適量補充。
運動是核心:力量訓練不可少

抗阻運動(力量訓練):這是增長肌肉最有效的方法。不必去健身房,可以從簡單的開始:
舉小啞鈴/水瓶
坐姿抬腿
使用彈力帶
靠墻靜蹲
有氧運動:如快走、游泳、太極拳等,有助于增強心肺功能和控制體重。
平衡訓練:如單腿站立、腳跟腳尖行走,能有效預防跌倒。
建議: 每周至少進行2-3次力量訓練,搭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。
是胖點好還是瘦點好?答案已經(jīng)不再是簡單的二選一。
摒棄“越瘦越健康”的過時觀念,警惕危害巨大的“肌少癥”。
理性看待“微胖”,其優(yōu)勢在于營養(yǎng)和能量儲備,而非脂肪本身。
老年人的健康體重 = 穩(wěn)定的體重 + 堅實的肌肉 + 正常的腰圍。

請記住,“壯”比“胖”或“瘦”都更重要。從現(xiàn)在開始,關注父母的握力和步履,鼓勵他們吃好肉、蛋、奶,并一起做些簡單的力量練習,這才是送給父母最科學的“長壽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