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瀏覽
您是否發(fā)現(xiàn),父母或身邊的老人:
走路變慢,步履蹣跚?
擰不開瓶蓋,提不動菜籃?
爬樓梯費力,需要中途休息?
體重沒變,但手臂小腿明顯變細?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請不要簡單地認為這只是“老了,沒力氣”。這很可能是一種需要警惕的疾病——肌少癥,即肌肉減少癥。
什么是肌少癥?它遠比你想象的更危險



肌少癥,是指與年齡增長相關的,骨骼肌質(zhì)量、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全面下降的綜合征。
它不是一個正常的衰老過程,而是一種疾病。它的危害巨大,是老年人走向衰弱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:
跌倒骨折的“元兇”:肌肉是身體的“穩(wěn)定器”。肌肉無力導致平衡能力差,極易跌倒,造成髖部骨折等,后者常被稱為“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”。
代謝的“發(fā)動機”熄火:肌肉是消耗血糖和熱量的主要場所。肌肉流失,會導致胰島素抵抗,增加患上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的風險。
免疫力的“倉庫”虧空:蛋白質(zhì)儲備不足,削弱免疫系統(tǒng),使身體難以抵抗疾病,感染后更難恢復。
生活質(zhì)量的“終結(jié)者”:從難以上下樓梯,到最終喪失獨立行走、自理生活的能力。
核心誤區(qū): 肌少癥并非瘦弱老人的“專利”。有些體重正常甚至超重的老年人,也可能因為脂肪含量高、肌肉含量低而患上“肌少性肥胖”,這種狀況更為隱蔽和危險。
科學應對肌少癥:三大支柱缺一不可

對抗肌少癥,沒有單一的神奇療法,必須多管齊下。其核心策略是 “開源”——增加肌肉合成,而非僅僅“節(jié)流”——減緩流失。
支柱一:營養(yǎng)補充——為肌肉提供“優(yōu)質(zhì)原料”
1、足量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:
動物蛋白:雞蛋、牛奶、酸奶、魚肉、蝦、雞胸肉、瘦肉。
植物蛋白:豆腐、豆?jié){、豆干。
攝入量:一般建議老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 1.0-1.5克 蛋白質(zhì)。一個體重60公斤的老人,每天需要60-90克蛋白質(zhì)。
均勻分配:將蛋白質(zhì)均勻分配到一日三餐中,吸收利用率遠高于集中在一餐。確保每餐都有約20-30克優(yōu)質(zhì)蛋白。
2、優(yōu)質(zhì)來源:
補充維生素D:
維生素D對肌肉功能和鈣吸收至關重要。
多曬太陽(每天15-20分鐘),并在醫(yī)生指導下適量補充維生素D制劑。
亮氨酸:
這是一種能強力刺激肌肉合成的必需氨基酸。乳清蛋白、牛奶、牛肉、大豆中含量豐富。
支柱二:抗阻運動——給肌肉“生長信號”
有氧運動雖好,但長肌肉要靠“力量訓練”。 這是逆轉(zhuǎn)肌肉流失最有效的方法。
誤區(qū):老年人不能做力量訓練。
事實:中低強度的抗阻運動安全且必需!
推薦項目(在家就能做):
** chair起立坐下**:鍛煉腿部力量和平衡。
彈力帶:進行劃船、推胸、彎舉等動作,安全有效。
小啞鈴(1-2公斤)或礦泉水瓶:進行側(cè)平舉、彎舉等。
靠墻靜蹲:鍛煉大腿肌肉。
臀橋:鍛煉臀部和腰背部肌肉。
運動頻率:每周 2-3次,每次針對主要肌群訓練,組間充分休息。
支柱三:有氧與平衡訓練——提升肌肉“功能”
有氧運動:如快走、游泳、太極拳,能改善心肺功能,為肌肉工作提供能量支持。
平衡訓練:如單腿站立(扶穩(wěn))、腳跟接腳尖行走,能有效預防跌倒,將肌肉力量轉(zhuǎn)化為安全的活動能力。
建議: 將有氧、力量和平衡訓練結(jié)合起來,效果最佳。
簡單自測與專業(yè)診斷
指環(huán)測試(初篩)
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環(huán)繞非利手小腿最粗的部位。如果圈口空隙很大,則提示存在肌少癥風險,需進一步檢查。
步速測試
測量行走4米所需的時間。如果平常步速小于0.8米/秒(即走完4米超過5秒),則提示肌肉功能可能下降。
專業(yè)診斷
醫(yī)生會通過人體成分分析(測肌肉量)、握力測試、身體表現(xiàn)測試等來綜合診斷。
記住,肌肉是用進廢退的寶貴財富。從今天起,開始為您的“肌肉銀行”充值,投資一個更有力、更獨立、更高質(zhì)量的晚年生活!